quot战神quot之所以为战神
战神之所以为战神,是因为有了他们:
1仗剑长空勇毅笃行的飞行大队长 刘磊夜航刚刚结束,已是晚上11点。回到宿舍,一个身影悄悄来到作训股,拉着刚刚洗漱完的作训股参谋查看起了当日训练的飞参数据。他叫刘磊,南部战区空军轰炸航空兵某部飞行大队长。
面对镜头,这个在战友面前沉稳、干练、缜密的“80”后流露出了他“内向”的一面。可当把话题转到飞行上,刘磊立即两眼放光,不时用双手比作飞机,向我们比划了起来。
“是杀手锏,还是烧火棍,完全取决于怎么用!”这是刘磊说得最多的一句话。面对新型战略轰炸机在未来作战使用中地位的不断上升,如何贴近实战真训真练,他在一次次探索中积蓄敢于亮剑的底气。
一次,他奉命执行远海战巡任务。在没有任何经验可循的情况下,刘磊带领机组成员深入分析远海方向的敌情、我情和战场环境,开展了一场“头脑风暴”,预想空中态势,制定各类特情处置预案和方法,边学习边摸索边总结。执行任务当天,刘磊驾驶战鹰与兄弟部队4架歼击机集结编队精准通过指定区域,深入我远海腹地,圆满完成战巡任务。
年2月,早已把战巡当作闲庭信步的刘磊,把目光投向更远的地方。他将与战友们深入远海几千公里执行战巡任务。远海作战环境陌生,训练风险系数很高。面对巨大的压力和未知的挑战,他和战友们一个月就宅在战术推演室,反复预想、推演、专攻、试飞。任务当天,刘磊和战友驾机奔袭几千公里、历时8个多小时,首次在祖国海疆边界彰显了中国空军力量的存在。
去年11月,刚刚完成抗战阅兵任务的刘磊,还未来得及休整,回家探望一眼刚出生的孩子,就主动请缨投入到新机高原试训任务中。由于新机首次高原试训,许多数据都需要重新计算和验证,否则将带来不可预知的风险,给未来作战带来重大隐患。刘磊带领骨干遵循“把战术变成算术,把战法变成算法”的原则,通宵达旦计算上万个数据,有效验证了新机高原作战性能。从内场到外场,从地面到空中,从近海到远海,从阅兵场到高原试训,到处都是他忙碌的身影。
2使命存心指引胜利航向的武控员朱晓静深夜11:00,尽管刚刚完成了夜航训练,但南部战区空军轰炸航空兵某部领航股却是热闹非凡。该部领航主任朱晓静与领航人员就第二天的训练航线展开着激烈讨论。
“现代战争是残酷的,唯有以求实的态度,紧盯对手,将深研战法作为深化实战化训练的突破,不断追求卓越,学习致胜,方能顺应时代发展浪潮,勇立潮头。”作为新型战略轰炸机从瞄准具到武控系统,从机械化单一轰炸到信息化体系作战,全新的装备,带来的是作战运用方式的跨代的全新转变,更是理念思维的变革。新机装备,既无规范可循,更无经验可鉴,如果武控员不过硬,轰炸机打不准,那不成了靶子了吗!刚刚改装完的朱晓静一刻也坐不住。他与团战法攻关小组成员一起,紧紧围绕打赢未来战争,以战法研练带动“指、飞、机、装”融合研究,形成了7套战法和26套突击方案。好剑,更有了好剑法。
敌人就在眼前,战争就在明天!只有在平时苦练杀敌本领、深研致胜之道,才能在战时做到一剑封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朱晓静研究战法的一个信条,为此,他把每一次演练作为检验战法的有力契机。抗战阅兵归建后,朱晓静主动请缨参加新机高原试训任务。陌生环境、陌生靶场,朱晓静带领领航人员反复研究战场环境、目标和地形地貌,根据装备性能、突击的地形、太阳照射等情况,一遍一遍地演示,一分一秒地细抠。
“***,请求滑出。”“可以滑出。”清晨的阳光驱走黑暗,亮剑的时刻终于来临。那天,朱晓静与机组率先起飞,按照预先战法,他们神不知鬼不觉地接近靶标。到达目标空域后,他第一时间发现并锁定目标,成功对目标实施地毯式轰炸,24枚航弹全部准确命中,有效验证了新机武器装备性能及多套战术战法。
3以台为家青春铸梦的守望者 张保军几间小屋、半个健身场、一块菜地,这如农家小院般的地方,就是一个导航台站的全貌。张保军就在这坚守了十年,奉献了人生最青春的十年,从值机员到台长,他已经在这片土地上深深扎下了根。
年,刚来到导航台,张保军极不适应这里封闭的工作生活环境,然而一次偶然的经历却让他与导航台紧紧融在了一起。那是一次夜航飞行前例行检查,台里设备突然发生故障,而此时距开飞仅剩2个小时。老台长患重感冒正在卧床休息,得知情况后立马翻身下床,拿起工具亲自操刀,在机房的高温下,原本就十分虚弱的他满脸都是豆大的汗珠,衣服全部湿透。经过一个多小时苦战,在飞行前半小时,设备终于恢复正常。
看着一架架战鹰划破夜幕飞向天空,张保军深深领悟到“小岗位连着大使命”的内涵,想到台长病重还如此拼命工作,一股使命感、责任感油然而生,发誓一定要坚守好这个岗位。年3月,身孕9个月的妻子突然来电话,哭着哀求张保军赶紧回家,胎儿情况不稳定,随时可能要剖腹产。但此时部队即将进行重大演训任务,他作为骨干,毅然选择了坚守。
年3月,一名广东籍战士小丘分配到张保军的台站,由于不适应这里艰苦和闭塞,滋生了当逃兵的想法。台长张保军很快就察觉到了,就开始学做广东菜,话家常;了解到小丘有练武喜好后,张保军就托人买来咏春拳谱,在院子里架起木人桩,每天陪小丘过几手。在张保军的帮助下,年底,小丘被评为场站“优秀士兵”。
张保军不仅视战友如兄弟,同时也是践行人民军队宗旨的好战士。台站附近有一对孤寡老人,过年过节少有人探望,张保军就利用休息经常去串串门,带一些台里种的蔬菜给老人。陪老人唠会儿嗑。一次老人家里突然失火,张保军闻讯后,不顾自身安危,硬是冲进火海把老人背了出来。张保军就这样坚守在这个偏远山区的小台站,多次被上级表彰为“金牌士官”“优秀后勤保障人员标兵”,两次荣立三等功。他说:“只要组织需要,我愿意一直守下去。”
4舍家报国不辱使命的蓝天精英 李跃辉“老公辛苦了,看到短信回个信息,时间不早了,我和宝宝先睡了!”“老婆,我回来了,一切安好!”“今晚宝宝还兴奋着呢,老不睡觉。”“她肯定是知道她老爸今晚飞夜航,老婆时间不早了,告诉宝宝她老爸已经回来了,让她也快快睡觉。”夜航刚刚结束,已是凌晨1点零2分。回到宿舍,李跃辉翻开手机,给妻子回去短信。面对妻子的“唠叨”,他一时思绪万千。
李跃辉结婚三年来,他节假日不是出差就是值班,春节都是分开过的,每次打电话给妻子,内心总感到亏欠。年初,陪妻子做孕检,查出有流产迹象,需要留院保胎,可一个出差任务电话,将他召回了部队,走时只说了一句,要保住我们的孩子。半年来,尽管每天都牵挂着妻子肚子里的小生命,但他却只能将这份牵挂深埋心底,先后外出执行了8次任务。抗战胜利阅兵任务下达,恰巧妻子预产期就在9月,面对人生的艰难抉择,他几乎没有犹豫,主动请缨,全身心投入到阅兵任务之中。临近九月,随着预产期日渐临近,妻子出现产前焦虑症,而由于阅兵训练进入关键,他只能在每天训练结束后用电话送去安慰。9月3日,当他驾驶战鹰飞过天安门接受了党和人民检阅时,他说这不仅仅是一次阅兵任务,也是送给自己即将出生女儿的礼物。
作为飞行员,能参加抗战阅兵,是李跃辉终生的荣耀,但作为丈夫和父亲,他认为自己是不合格的。当他驾驶战鹰准时准位地通过了天安门,却差点在孩子出生的时刻做错准时;今年九月,他迎来了自己期盼已久的女儿,而直到现在,陪伴他小公主的时间也不超过十天;他知道如何熟练地操纵驾驶杆和油门,却总是学不会怎么让怀里的小家伙不哭闹。李跃辉说:专注于事业,要对得起自己的身份,对家庭的歉意,只好交给时间了。
5探风测云助力打赢的“管天人” 雷博凌晨3点半,沉睡的人们还在梦乡,气象人已经悄悄走进气象阵地,辨读天气,为飞行开始新一天的忙碌——雷博就是他们的代表,南部战区空军某机场的“管天人”。
去年8月份,部队执行远海训练任务,当战机完成任务返航时,本场却雷雨交加丝毫没有转晴的迹象,指挥员要求14时前必须拿出降落的决心,否则要迅速准备备降。塔台气氛瞬间凝固,众人目光齐刷刷地转向雷博。坐在气象值班席上的雷博,紧盯气象云图,努力捕捉每一个变化征兆,生怕错过一丝信息。电脑里的云图不停刷新,一个个数据越跳越快。13时55分,他站起来报告:“报告指挥员,16时,本场可降落”。指挥员向外探望,没有作声。“相信我的判断,不会错。”雷博的决心更加坚定,指挥员终于下定“本场降落!”决心。指挥台上的秒表在一秒一秒跳动,机场的雨却似乎没有停歇的打算。战机返航离机场越来越近,上级机关不停打来电话询问天气实况,塔台里静得出奇。
15点40分,机场上空密布的乌云突然被撕开一条口子,久违的蓝色天空象害羞小姑娘的脸慢慢地露了出来,沉寂的塔台瞬时活跃了起来。16时,战机顺利着陆,任务圆满完成。
每一次决心,都要慎之又慎,因为雷博明白这“决心”背后所要承担的巨大责任。
“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十四载观云测雨,十四载潜心钻研,读过的云图堆叠高过十米,判读的数据重复出现数百次,划过的标记线比走过的路还长,以至于才有一次次的准确预报,才能一次次为飞行安全保驾护航。近年来,雷博所在气象台保持着%的气象保障优质率,个人在军以上刊物发表科研论文8篇,多次荣获空军优秀气象科研成果奖。他对自己没有什么评价,但对气象人却有着一丝丝感慨:气象人走的都是通天的路,走得越久才离天越近。
6用忠诚与信念托举战鹰的机械师 代志兵机务工作不容易,干16年的外场机械师就更不容易。年,大学毕业入伍不久的代志兵,被分配到南部战区空军轰炸航空兵某部,成了一名外场机械师。看着呼啸升空的战鹰,他感到沉甸甸的责任:机务工作责任重大,必须干好。他给自己定下规矩,自己放飞的战鹰必须%无故障。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为了当初对自己的承诺,他在外场机械师的岗位一干就是16年。
“老代保障的飞机,我们飞着放心、舒心。”这是部队飞行员对代志兵的普遍评价。都说机务人“细”,因为他们一手托着战友的生命,一手托着国家财产安全。代志兵对“细”的追求近乎完美。年1月的一次机务检查中,他发现,飞机液压泵出油管连接定量节流器位置出现异常。然而此时天色已晚,别人劝他,“问题不大,天太冷,明天再干吧”。但代志兵却不赞同,“故障不过夜”是白喊的吗?他立即带领机组进行排查,最终确定是磨损金属屑阻塞油路导致液压泵震动,又连夜组织更换液压泵。连续高强度的工作使其腰椎间盘突出再度复发,但他强忍疼痛,一干就是6个多小时。回到中队,当热腾腾的夜宵做好时,疲惫的代志兵却瘫倒在了床上。
代志兵说,要成就不一般的自己,肯定需要不一般的付出。每次谈到家人,他总有一种深深的愧疚。入伍以来,爷爷和奶奶相继在他两次外出执行任务期间去世,而他没能送上一送。年12月,女儿刚出生,即被诊断患有先天性喘憋性肺炎,因为保障任务重,他还是没能回去。月子中妻子独自一人医院,落下一身病。他自己因长年在机务一线大强度工作,患上了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和风湿性关节炎,时常疼痛难忍,即使这样,他从没有耽误过一次飞行保障任务。
维护荣光,维护梦想,平凡的生活,生命依然闪亮。这,是一种情怀,更是一位机务老兵的使命担当。
7视战友如手足的好战士 付剑锋年7月,付剑锋满怀抱负从士官学校司务长专业毕业,分配在部队直属勤务队。连队安排他去管理生产基地,尽管种菜养猪的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去甚远,但他二话没说,带着一名义务兵就埋头干了起来,年久失修的圈舍修葺一新、荒废多时的菜地里绿色盎然,半年不到的时间就为勤务队供应了千余斤蔬菜,出栏近十头生猪。
付剑锋话语不多,为人低调,但心中始终装着集体、装着别人。年5月,医院陪护鼻咽癌晚期的战友钱志国。陪护人选一直是连队头痛的难题。由于肿瘤科危重病人多,常常能听到阵阵痛苦的呻吟,见到病患去世之后亲人的哭喊,每天呼吸着呛鼻的药水味,许多人有所顾忌不愿去,有些去了没几天就要求替换,直到付剑锋。
一开始,付剑锋也想过陪一段时间就回勤务队,病房里呻吟声和哭声实在让人压抑和恐惧。但陪护一段时间下来,钱志国越来越依赖他,他也不忍心舍下战友,就这样一直陪护了19个月。陪护期间,钱志国不习惯吃食堂的饭菜,他就买来简单的厨具,在病房里开起了小灶;钱志国经常因疼痛,半夜都无法睡觉,他就陪着聊天,帮其按摩缓解疼痛;随着病情恶化,钱志国心情越来越烦躁不安,不配合治疗,他就自学病人心理调适方法,耐心对其劝说;在医生护士忙不过来的时候,他就主动协助拔针换药;更不用说不知道多少次的大小便清理和衣物清洗。久而久之,他不仅熟练掌握了钱志国的生活饮食规律,还掌握了基本的护理常识。
19个月默默守护在战友病榻前,钱志国数十次突然昏迷、三次被下达病危通知,是付剑锋不舍不弃的照料,助他一次次闯过鬼门关。长期的陪护,因为休息不好、饮食不规律,付剑锋患上了慢性胃炎,但他从来没有抱怨过。每次连队干部问他有什么困难时,他总是说“没有困难,我能坚持”,言语中满满的都是对战友深情的关爱。
8笑担风雨甘享恬淡的好军嫂 高蓓她叫高蓓,南部战区空军轰炸航空兵某部副参谋长姚志坤家属。与姚志坤一次偶然的相识,便在高蓓心中刻下飞行员搏击蓝天、勇敢无畏的高大形象,虽然未曾目睹战鹰翱翔,但她知道这个男人的臂膀犹如雄鹰般值得依靠,她暗暗告诉自己,选择他,没有错。
年,经过4年的爱情长跑,高蓓与姚志坤终于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军人的爱情总是与离别相伴,为了这份爱,注定要付出更多。由于部队训练任务重,婚后没几天,姚志坤便踏上了归队的路途,开始了聚少离多的生活。
幸福永远不是生活的全部,随着结婚时的喜悦慢慢消退,高蓓越来越多的体会到军嫂的艰辛,平时看别人小两口形影不离,他心里说不出的酸涩。但她从未后悔,而是用柔弱的肩膀挑起家庭的重担,默默守护着蓝天下的后方,支持着丈夫。因为她知道,不是姚志坤不顾家,是他心里装着一个更大的家。
在公公罹患癌症的日子里,她知道丈夫没有时间,没有半点怨言,悉心照料老人的生活起居,陪老人完成手术。公公的手术很顺利也很成功,这让她心中的一块石头落了地。同时,高蓓在事业上也迎来了收获,她先后被评为宜昌市“市直机关优秀共青团干部”“市直机关先进工作者”,家庭被授予“市直机关和谐家庭”等称号。
但谁知,幸福似乎太短暂,生活给她开了一个更大的“玩笑”。她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原本活泼可爱的女儿会患上白血病,一连几晚失眠,惊恐、忧虑、无奈之后,高蓓选择了承担。她第一时间到网上查询相关资料,第医院检查,第一时间做出了移植自己骨髓的决定。尽管这是一条艰辛的路,但她不得不向孩子隐瞒病情,向丈夫展示勇气信心,她把内心的恐惧压缩裹紧,一刻也不曾向噩运低头。皇天不负有心人,年,女儿顺利完成了骨髓移植手术。看着重新恢复往日活力的女儿,高蓓终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微笑绽放如雨后彩虹。
9甘许此生砺剑锋的蓝天追梦人 张宏伟他是有着多小时飞行经历的特级飞行员,在3次民航高薪诱惑、2次上级机关诚挚相邀面前,他选择坚守;同批战友早已当上上级领导,当了11年团副参谋长的他却很坦然,“我专注飞行很快乐”;看到带教的徒弟走上领导岗位,他更是开心地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我的最大成功”。
他叫张宏伟,南部战区空军轰炸航空兵某部副参谋长。专注飞行的快乐是简单一句话,却生动地展现着他27年矢志蓝天的奋飞航迹,诠释着他甘许此生砺剑锋的“执念”。
这些年来,张宏伟对飞行事业的热爱、执着和坚守,让每一个人肃然起敬。去年,部队迎来改装任务,已44岁的他毅然选择化身学徒从零开始,与年轻飞行员一道投身新机改装。这意味着飞了几十年,本已快“安全着陆”,却又要“清零”所有的战绩和荣誉从头开始,迎接新的挑战。
改装之艰,犹如雄鹰换羽。尽管激情不减,但由于新机信息化程度高,人到中年的张宏伟比年轻飞行员面临更多的困难。为了跟上进度,他要付出的更多,夜深人静,他书桌前的小台灯依然亮着。年3月,张宏伟迎来了新机改装首飞的日子。当战鹰稳稳地降落在跑道上的那一刻,他深深感受到了一种涅槃重生般的喜悦与自豪。
去年,部队受领远海训练任务,这是代表大国空军战略转型的庄严宣布。然而对刚刚改装的部队来讲,难度和风险可想而知。“让我来”,张宏伟主动请缨。领受任务后,他每天“宅”在学习室,反复研究数据,推演航线,一个月后与战友驾机圆满完成任务,创造了中国空军突破岛链飞行时间最长、距离最远的纪录。他说:我热爱飞行,再过几年,我就到飞行最高年龄了,但只要能飞,我还想飞的更远。
这就是一代飞行员的梦。
10情注机务追梦蓝天的受阅“老三届”潘永胜国庆50周年阅兵,加油机首次亮相,那年他35岁,是机务大队大队长;国庆60周年阅兵,已任部队装备部副部长的他再次奉命出征;抗战阅兵,51岁的他第三次走进了阅兵村。
他,就是受阅“老三届”、南部战区空军轰炸航空兵某部修理厂机械师潘永胜。
在官兵眼中,潘永胜是个地地道道的机务“痴”。入伍35年,他一直与战鹰相伴,学习它、钻研它、守护它,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了机务事业。他先后维护过数种机型,从未因人为差错影响训练。
因为业务精湛,但凡部队执行重大任务,潘永胜都作为先遣部队进驻。“如果完不成任务,请组织按照战时纪律给我处分。”这番话,是潘永胜在国庆50周年阅兵誓师大会上立下的军令状。加油机刚刚装备部队,缺乏维护保障经验,他带领机务官兵战高温、斗酷暑,倒班吃饭,加班排故,最终圆满完成了阅兵保障任务。国庆60周年阅兵训练期间,一天驻训机场突降暴雨冰雹,为了避免飞机被打伤影响受阅,潘永胜掀起自己的凉席和被褥就往机场跑去,战友们受其影响也纷纷加入其中,很快三架受阅飞机就被盖上了厚厚的被褥,他珍爱战鹰的举动感动了所有参阅官兵。团领导都说:老潘珍爱战鹰胜过爱自己,把装备和任务交给他,放心!
“组织培养了我,只要还干得动我就得去!”去年胜利日阅兵,得知领导考虑他年纪较大,没有把他列在参阅人员名单内,潘永胜急了,多次请缨,软磨硬泡,领导拗不过他,老潘如愿以偿。阅兵机场上热浪滚滚,官兵们看他工作辛苦,便想把工作揽下来,可都被他严辞拒绝。胜利日阅兵训练期间,一架加油机吊舱出现故障,官兵一时束手无策,打算请工厂援助。可是,更换部件前后至少需要一周时间。阅兵训练分秒必争,为节省时间,潘永胜硬是铆在机场一天一夜,成功排除故障。
春去秋来,寒来暑往。在战鹰列阵的停机坪上,在平凡的岗位上,潘永胜迎来了无数个日落日出。35年,他就是这样用瘦小的身体托起了战鹰腾飞的翅膀。
天上地下、台前幕后,好一个战神“梦之队”!
他们这么优秀,赶紧投上一票
得票最高者将获赠精美礼物
投票说明:
1.投票需先治疗白癜风的药有哪些全国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nchuangpm.com/jqzl/1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