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一起走过的日子
一起走过的日子
(贾道儒行)
一
儿子的预产期据测算是在阳历年初,可他却赶在岁末,提前两天来到了这个世界。在我记忆里,他出生的那个下午,天很明朗,尽管已过了冬至,仍看不出少了阳光的感觉。
在产前那段时间,我的岳母总说:孕妇要多出去走走,别老是躺着或坐着,多走走有利于分娩。于是,每天晚饭后,我都要挽着他母亲出去散步,沿着鹳山脚至富春江边走个来回。他母亲大腹便便,因妊娠反应,两只小腿肿得很厉害,行动自然蹒跚,但我们还是坚持不懈。一边走一边议论着新生命诞生后的抚养和培育,有憧憬也有紧张。偶尔他母亲会插上一句:刚才又动了一下,这两天动得越来越频繁,是不是真的快要出来了?而我一路上都像是在猜一个谜:将要出生的这个孩子究竟是个什么模样?
儿医院,医院,是因为这儿是他外婆的工作单位。我觉得,分娩总是一件艰难而危险的事情,如果产妇身边有自己的亲人,精神上就会得到更多的鼓励,从而减轻痛苦和紧张心理。那天散步回来,他母亲突然羊水破裂并伴有腹痛,在岳母陪同下,医院产科。医生检查后说,快要生了,先去办住院手续吧。我立马行动起来,办完手续后还回了趟家,拿了住院要用的洗漱用品,以及早就准备好的一大包新生婴儿被服。一阵忙碌后再回到产科,他母亲却没了腹痛等临盆症状。他外婆判断,今晚估计不会生了,医院里住不好,还是回去睡吧。这一晚算是平静地过去了。到了翌日中午,他母亲又有了腰酸腹痛的反应,去了产科后腹痛逐渐加剧,痛得无法平躺在床上,只能向一侧蜷缩着。我握着他母亲的手,很无奈,什么都做不了,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席卷着我。进来检查的医生很快就确定是宫缩,立即吩咐护士挂上催产素。但滴了快一个小时,宫口仅开了三指。医生再次进行了检查,发现羊水已有些浑浊,就一脸严肃地把我叫进办公室,说:挂了催产素,宫口仍没有完全打开,羊水破了近十二小时,拖得时间太长的话,可能会出现胎儿缺氧窒息的情况,所以要采取剖宫产,需要你签一份手术知情同意书。接着又讲了剖宫产手术过程中,产妇与婴儿可能会出现的一些意外情况。说完递上笔让我签字。我一听,脑子顿时一阵混沌,心跳急剧加快,惊慌中拿笔的手不停地颤抖,这是要我签一份生死契约吗?岳母见状把我拉到一旁说:这是剖宫产手术的程序规定,不要慌,你签吧,我会进手术室陪着,相信我,不会有事的!望着岳母沉着的神色,我的情绪也慢慢稳定了下来,我知道,是岳母给我吃了定心丸,帮我下了决心。在忐忑不安的等待中,儿子出生了。其时,太阳还悬挂在远山顶上,一抹温馨的阳光穿透进了手术室外的走廊,似乎也洒进我心里,让我温暖,被北风搅得躁动不安的寒气一扫而光。我记下了这个时刻:年12月30日15时。这是一个稀松平常的日子,但对于我,对于我的家庭却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很多年后,我偶尔看到日本著名作家青木和雄写的《生日快乐》一书,也萌生出写一篇关于儿子生日的文章。我要纪念这个日子。对于分娩,我发现自己只不过是一个旁观者。我无法真正体会一位选择剖宫产母亲所经历的风险和痛苦。新生命的诞生固然伟大,但在我看来,更伟大的是分娩新生命的母亲,那条外科手术所留下的永久疤痕,让我看到了什么才是无私的牺牲和真正的母爱。12月30日对于我,首先是儿子母亲的受难日,之后才是儿子的生日。
二儿子来到这个世上,见到的第一个亲人是他的外婆,我是第二个。当时我在手术室门外听说手术成功、孩子顺利娩出,如释重负。继而,便着急地想要看看这个儿子,于是,岳母就把他抱出了手术室。第一眼见到儿子,只觉得这个新生儿有些特别,他满脸皱褶,像个小老头,皮肤红润,头发乌黑,正努力地睁着眼睛四处张望着。再仔细端详,我觉得这孩子像我,脸蛋圆鼓鼓的,让我想起自己儿时的照片。又似乎像他的母亲,天庭饱满。直到这一刻,我猛然意识到自己是个父亲了。我小心翼翼地抱着儿子,用食指在他柔嫩的脸上轻轻地摸了摸,那种初为人父的喜悦和激动实在难以言表。此时,窗外夕阳的余晖正慢慢地收敛起来,剩下柔和的光芒,给大地披上了一层蝉翼般的色彩。产科病房的灯早早地全都开亮了,使我感觉已是夜晚,一个期待已久的、温馨而幸福的夜晚。待真正的夜晚来临后,儿子开始了大声啼哭,哭得酣畅淋漓,其声响亮而不绝,好像是在宣告离开娘肚子获得解放一样。来探望的家人轮流哄他,都不行,最后是自己哭累了才停歇下来。这时经他外婆提醒才发现,他在吮吸自己的手指,原来是饿了。可是,因为剖宫产,他母亲没有奶水,只能用奶粉来喂养。这些年我时常在想,儿子快到了娶妻生子的年龄,他也将成为一个父亲,而作为父亲,能亲自动手为自己的孩子冲一杯奶粉,换洗一次尿布,真是一件很愉悦和幸福的事。
医院实际上住了不到一晚。当天午夜,他外婆又来探视,对她这个唯一的外孙作了一番全面检查后,很平静地对我们夫妻俩说:剖宫产手术后因宫缩引起的阵发性疼痛,会影响产妇的睡眠,不利于康复,孩子又没有母乳喂,还是她抱回家去照管吧。妻子虽有不舍,但对岳母的安排最终也没有二话。而我以为岳母这是在帮衬我们,那时我还在机关单位工作,白天要上班,晚上在病房陪护,有点焦头烂额。几天后拆线,回到岳母家坐月子。分开数日再见到儿子,同刚出生时相比,好像已换了个模样,看上去要活泼、清爽多了,小脸红扑扑、小嘴肉嘟嘟,两只眼睛寻着声音条件反射地左顾右盼。但房间里架着一盏类似医用消毒灯,总觉得有些异样。这时岳母接过岳父端过来的一碗中药,用小调羹给儿子喂了起来,这让我俩更感到惊讶,便寻问究竟?岳母朝我们笑笑,慢慢道出了事情的原委。在血型关系中,如果新生儿的血型与O型血的母亲不符合的话,就比较容易发生ABO溶血,在医学上称新生儿溶血症,这是一种严重威胁新生儿生命的疾病。一般正常的婴儿出现黄疸的时间大都在出生后两、三天,程度也较轻。而母子血型不合导致溶血,会产生大量的胆红素,在婴儿出生数小时后就会有溶血性黄疸出现。岳母是一名资深的儿科专家,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儿科专业。上世纪八十医院一手创建了儿科,是富阳儿科医学的奠基人,医术极为精湛,曾挽救过很多新生儿的生命。在那个年代,岳母的知名度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儿子他母亲也是O型血,这一点岳母早就清楚,她凭借训练有素的职业敏锐,从儿子一出生,就不动声色地进行着严密观察。当天午夜岳母再次探视时,距离儿子出生只有九个小时左右,察觉已有黄疸出现。岳母怕我们担心,便找了个借口将儿子抱走,医院化验室,急诊检查了儿子的血型为B型,确诊与他母亲血型不合,患了新生儿溶血症。于是岳母当即采取紧急措施,医院儿科,放置在蓝光箱连续照射八个小时,这在临床上称为新生儿溶血性黄疸蓝光治疗法。岳母同时结合中药治疗,亲自配方熬制三黄汤,给儿子每日服用。在岳母无微不至地精心诊治下,一周后儿子的黄疸消退,转危为安。一出生,命运似乎就与儿子开了这么大个惊险的玩笑,好在是有惊无险。无险,那是因为儿子天生就有一个疼爱他的外婆保护着,是他外婆为我们独揽了这份作为父母应承担的责任,令我刻骨铭心。对于岳母的讲述,起初我总以为只是一个平常的医疗故事,然而在某一瞬间,我突然意识到这是一个奇迹,是岳母创造的又一个奇迹。
三
在岳母家坐满月子,差不多又赖了小半年,我们一家三口才回了自己的家。我每天下班,到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抱着儿子出门去溜达,一小时后,估计他母亲和小保姆阿姨都已经吃好饭、洗完澡了,我才回去。天气热了起来,在抱他的时候,我总是用一块小小的婴儿枕头席托着他。这样做能使他感觉到凉爽,又能保证他的骨骼安全。实际上这是一个不缺钙的孩子,一百天的时候小身体就已经很硬朗了,可以在床上慢慢地翻身。到了十个月,他开始练习走路。起先他似乎迈不开步,只会两手扶着墙壁移动,在我看来不是因为胆子小,而是在于不得要领,好像他的路是不需要自己走似的。有一天,我突然换了个姿势,把他背靠墙放着,不再扶他,他很困惑地对我伸出手,使劲拍打着,我仍然不予理睬,只在离他不远处面向他蹲着。他急了,睁大眼睛看着我,那意思好像是:你不搀扶我,我就不能走了吗?然后是说走就走,一口气走了七、八步!我兴奋异常,连忙抱住他,他自己也好高兴,还要自己走,想把我的手拿开,嫌我碍事了。从这一天起,儿子便热爱走路了。有时候走累了,我就把他举过我的头顶,双腿架在我的脖子上,但不一会他还是嚷嚷着要自己走。在我的印象里,儿子的学步阶段非常顺利,几乎没有什么跌跌撞撞。这很像我学习驾驶。我是儿子出生前一年学会驾驶的,我只在公路段的停车场上跑了近一个小时,就把一辆奥迪车开上了街。
但是,从幼儿到学龄期这个阶段的儿子,却经常性地会伤风感冒。他一感冒便要发高烧,有时还会诱发支气管哮喘。小学三年级,记得是在春天里,学校正在开春季运动会,儿子又一次感冒且伴有哮喘。在医院挂盐水和做雾化吸入时,我见他总是闷闷不乐,问他原因,他说报了一百米比赛,不能代表班级参加感到很过意不去,作为班长没能参与其中更感到内疚。我问他,你内心究竟是怎么想的?如果决毅要参加,那就去。岳母和他母亲是坚决不同意,说剧烈运动会加重哮喘病情,严重的还会导致病毒性心肌炎。见她们拦着,我只得自己动手,拔掉儿子手背上的针头,背起他就走。岳母和他母亲心疼得直流眼泪,见拦不住我们,就嘱咐道:医院。来到田径场,我先是为儿子在胸前别上号码布,随后完成运动员检录,再扶着他站到了起跑线上。我自己则快速跑向终点去迎接他。这一百米,儿子是两次跌倒两次爬起,在双腿发软、身体不受控制的情况下,踉踉跄跄地最后一个到达终点。我蹲在终点线,像他刚学步时那样,张开双臂,将呼吸急促、眼含泪水的他一把搂进怀里。医院去的路上,儿子搂着我的脖子、全身疲软地趴在了我背上,明显感觉到他咳嗽气喘得难受,我眼眶有些湿润。回过头想想,也检讨一下自己,儿子那么小的年纪就让他去吃这种苦,我是不是有点残忍?不过我还是觉得,人是要磨练的,而且从小就要磨练,尤其是男人,更需要磨练这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坚韧不拔是男人最重要的品质,它是一种涵养。我鼓励并支持儿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让他坚定不移地去完成自己决定想要完成的任务,是在尽父亲的责任,因为我要学会怎样做一个好的父亲。我相信,这一百米的奔跑,或许就是他人生真正的起跑。医院,他外婆给他作了个全面检查,护士又重新给他挂上盐水。看着他累得睡着的样子,不禁想起我母亲以前说过的一句话:男人的眼泪都是背对着人往下淌的。
四
儿子对绘画有点小天赋,从小就爱涂鸦。读幼儿园时上过一段时间的绘画兴趣班,小学低年段又参加了学校的课外美术班。记得为六一节画的一幅《遨游太空》,还得过市级奖。他的美术老师建议他母亲,可以让儿子系统性地接受绘画训练,从素描开始。他母亲和我没有采纳。我们认为,孩子的绘画主要是给他的想象力提供一种表现方式,给天性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这就够了,并不意味着要去做一名画家。对儿子兴趣爱好的培养,他母亲是很认真的。他母亲有一位做音乐老师的朋友,平时带着几名学弹钢琴的孩子。他母亲征求了儿子的意见,也给他买了一台钢琴,开始送他去学琴。那时儿子还在读幼儿园中班。起初他也是很兴奋的,每周有两次去老师家上钢琴课,然后回家练习。但随着课程的深入、弹奏难度的提升、练习时间的延长,这弹钢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儿子的小屁股开始坐不住了,只学了一年多时间就不想弹了。这件事令他母亲有些生气,我也很纳闷。我问他:你是不是把钢琴当作玩具,玩腻了就不想玩了?他点点头。我再问:这玩具是不是贵了点?他有些内疚。我告诉他:弹钢琴、学音乐,可以激活你大脑中的许多区域,对大脑的生长发育有好处,而且读乐谱并把握好节奏,可以促进人的数学能力,这才是让你学的主要原因。他好像听进去了,对自己半途而废也感到遗憾,有一点想再学音乐却又不想弹钢琴的意思。我说:既然如此,那就换一样乐器,你自己选,你就把它当作工具去学。他说,他想学二胡,因为二胡虽然只有两根琴弦,却能拉出那么好听的音乐,很奇怪,所以想学一学。这一次他坚持下来了,每次学琴回来很自觉地进行练习,后来还进了学校的民乐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演出。到小学毕业,顺利地拿到二胡业余十级证书。现在他喜欢听音乐会和看话剧,我想或许与他从小打过的音乐基础不无关系,尽管这基础打得并不怎么扎实。
二胡十级考试这天,儿子拉弓的右手扎着绷带,那是因为他前几天打篮球扭伤了拇指。打篮球算是他自己选择的爱好,而学琴他真的把它当作了工具,认为工具用完了,使命就结束,从此放进琴盒,束之高阁。打篮球则不一样,每个周末都要约上几个志趣相投的球友,找个球馆打它几场。他有很多球友,无论到哪里都能找到球友。这个爱好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了他生活中的一部分。我以为,爱好让人收获最多的是一种专注。一件事情只要坚持得足够久,坚持就会慢慢养成习惯,原本需要费力去驱动的也成了家常便饭,原本需要下决心开始的也变得理所当然。说起来这项爱好的原始初衷,还是来自于他的外婆。他外婆讲,打篮球可以使人的全身骨骼、关节和肌肉都得到充分锻炼,促进身体长高。长得高才够得上帅哥,这似乎是每个男孩的梦想。说来也怪,他没有请过教练辅导,也没有参加过培训班,就这么无师自通了。我分析,可能是他的四肢协调能力特别强,有这份运动天赋,懂得模仿别人的球技。这种领悟能力,非语言所能尽,只能在实战中被展现、被觉察、被意会,这在现代认识论中称为默会知识。记得在上高二时,有一次他母亲叫我去学校给他送几件换季的衣服,我找遍班级与寝室都找不到他,有同学告诉我,可能在球场,可去了球场仍不见人影。周末我问了这件事,他说那天确实是溜出去打球了,但看到王栩老师后去厕所躲了起来。他还知道躲,证明他晓得这爱好有点玩过度了,我也就没再多说什么。王老师是他的班主任,是他崇拜和喜欢的老师,原因在于王老师每次找他去聊,谈得更多的不是学习,而是篮球,是NBA的赛事。老师与学生有个共同爱好,再要沟通学习上的事,自然就轻松许多。实际上,儿子属于那种学习注意方法的学生,他的理解能力不错,讨厌死记硬背。这次事后不久,他放学回家,一进门就红着眼圈对我和他母亲说,王老师调走了。看得出他有些难过。我没有更多安慰,我知道遇到一个懂他的老师很难,懂他又喜欢他是一种幸福。这是他第一次为懂他的人、为这份难得的师生情谊伤感。
五
前几天岳母在整理几十年积累的照片,给我来了个电话,说其中有很多照片是我们的,叫我抽空去拿一下。看着一张张照片上我们一家人的欢乐情形,便想起了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那些逝去的日子再次重现于眼前,使我感慨万千。当我看到儿子那组天真烂漫的童年写真照片时,反而让我想起那些年经历过的艰难困苦。我的心情又慢慢变得沉重起来。现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就是带着这样的心情。
那一年,我下决心彻底地离开体制,将企业进行改制。我要换一种活法。改制首先是要置换身份,那个年代,身份有时候比才学更可靠。置换了身份,意味着放弃了铁饭碗,我将只是一个真正自食其力的普通社会从业人员,从此以后,企业这只热锅子算是顶在了我的头上。作出这个决定非常之艰难,原因是我要改变的不仅仅是我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事,而是要改变跟随我的那么多人那么多家庭的事。我是要为他们承担责任的。我连续三天睡不好觉,后半夜还坐在阳台上抽烟思考,这是我有了家庭、有了孩子之后,要作出的最重大决定。我深知这一步迈出后,势必会有很长一段时间,将不遗余力地行走在自己选择的这条充满艰辛的路上。儿子毕竟还小,我却无法照顾得太多,而我的艰辛又怎能说不是为着他呢?我希望我付出的艰辛是我儿子日后的幸福。
事不凑巧,企业改制工作刚告一段落,医院一楼的重症监护室。一个月时间,每天晚上我都把车停在重症监护室外的停车场,车上放了一条毛毯,困了就睡在车上。仅一墙之隔守着病危中的母亲,希望母亲能够奇迹般地醒来,醒来后第一时间能见到她的亲人。那段时间,我的情绪很低落,与儿子交流的机会也少,有时候通个电话,儿子就会问:老爸,你晚上回不回来睡啊?我知道他是在问候我,他会关心人了。他希望我回来,而我是在巴望着我母亲醒来。我回答说很快就会回来,说着我就鼻子发酸。回想起这段经历,至今还让我有些伤感。
那些日子,最不容易的还是他的母亲。她既要关心体贴我工作上的辛劳,又要与我一道承受我与母亲生死离别的痛苦,更要为儿子成长的每一个环节操心受累。这不是夸张,是事实。尤其是对于儿子的抚养教育,她坚持要自己带、亲自养。风里雨里的接送,一日三餐的张罗,冬?夏凉的穿着,千万遍不厌其烦地周而复始,母爱的真情表露无遗。更主要还是对他在学习兴趣和道德情操等多方面,施加有目的的教育。通过这种深刻的人文关怀影响,我深信肯定有助于儿子面对人生的种种起伏。我原以为所有的母亲,对孩子的抚养教育都是天赋异禀,事实并非如此,从他母亲身上,我终于明白,在岁月的练习簿上,纵使每页都设置着心心相印的水印底纹,但仍然还需一次次心甘情愿的重复练习,才能瞥见母爱的真相。所以我现在经常这样对儿子说:你这辈子最要报答的人是你的母亲。
六
将要读小学那年夏天,第一次带儿子出了趟远门,目的地是北京。参观天安门时,他一口气跑上了城楼,站在栏杆前,朝着广场上的人群挥舞着小手,问他干什么,他说电视上的领导人都是这样的。难道说这是他的梦想?我忍俊不禁。不过这倒使我对他有了新的阶段性认识,小小年纪,在智力、性格和体能上已有了很多好的养成,有自己的风格。我应该多带他出去走走,丰满他想要飞翔的翅翼,培养他对自然世界的认知能力,让他认识到大自然的客观力量,分清幻想和现实。从这一年开始,我实施了一个长远计划,每年暑假都要抽出半个月时间带他出去,准备先跑遍全国。这是他一年中最愉快的一段时光。在接下来的七、八年时间里,我们去了东临碣石有遗篇的渤海之滨;去了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内蒙古大草原;去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嘉峪关、黄河边;去了碧湖相连群瀑叠的九寨沟仙境,等等。儿子的胆量不错,敢在新疆的南山牧场骑马,也敢在张家界的茅岩河上漂流,更敢坐半空中拐弯的泰山索道。但是坐索道那次不巧遇到了停电,天又下起了暴雨,毫无遮蔽的缆车悬在几百米的高空上晃悠,我都感到心悸,他倒没事似的,很镇定,让我刮目相看。有时候人必须远行,才能发现近在咫尺的东西。一次次远行的经历,使我看到了儿子一步步的成长。我总觉得,一个人的智慧不是学识带来的,而是经历。学得再多,没经历过,也不是真正的明白。年龄和学识,都不能增加智慧,惟有经历可以。
小学二年级暑假,我带儿子从张家界旅游回来,直飞上海虹桥机场。来接机的是儿子的三外公,因事先说好,他要接儿子去住半个月。这是儿子第一次离开他的父母,他很兴奋。而他母亲这半个月却似度日如年。我对他母亲说:父母与孩子的爱是指向分离的,总有一天会分开,越早脱手锻炼越好。我看过一部介绍蒙古人驯鹰的纪录片,驯鹰猎人为了让幼鹰成才,会把幼鹰从高高的悬崖上扔下去,幼鹰为了活命,只得拼命扑腾自己稚嫩的翅膀,最后翅膀的筋骨被练得十分强劲,成为这天地间的猛禽,能遨游九天,鲜有敌手。人与动物一样,都是通过条件反射,建立因果关系。让我留念的是儿子将要读初三那年暑假,这一次我们飞向西南。一路的山清水秀,一路的好心情。在爬峨眉山时,我因为椎间盘有问题,要坐滑杆上去,他说他自己走,并交代我要多付一点钱给轿夫,说他们很辛苦。金顶上风有点大,我们俩坐在岩石上,遥看远处缓缓流动的白色云雾和云雾缭绕的山峰,俯瞰脚下的树木蕴染着充满活力的青春色,郁郁葱葱,挺拔中带着傲骨。这一幅磅礴的画卷,令人遐想无限。我问他,将来打算干什么?他说没想好,现在只想好好读书。那年开学后,他向班主任老师递交了一封辞职信,辞去了班长职务。
转眼间,儿子长大了。他选择了出国深造,将要远离他的祖国和他的父母。我们尊重他的选择,希望他的未来拥有更多的可能性去发展自己。我清楚记得离别的那一天来临时,我与他母亲的真实感受。我知道,渴望独立的他远离了父母的管控,会让他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自由,他终于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了。如今他自己已有了小圈子,也有了女朋友,还有与他一样喜欢打篮球的球友。平时和父母的交流在逐渐减少,特别是与我的交流更少,这种迹象实际上表明代沟的既成事实。在我看来,代沟未必是什么坏事,它意味着两代人在价值观与生活方式上的异同,也意味着时代的发展。去年夏天的某一日,我腰椎间盘突出的老毛病突然又犯了,坐骨神经压迫造成行走困难,每天都医院做推拿治疗。躺在病床上,我想如果儿子在身边,即使他不为我做什么,即使是坐在边上与我说说话,该有多好。但我又担心,要是他知道我躺在病床上治疗的话,由此会引起猜测和不安来。他母亲与他通电话时简单地说了这件事,想不到儿子很上心,没几天,快递就送来一条他为我买的限制腰椎屈曲的护腰带,这让我甚感欣慰。
七
当初在给儿子取名字的时候,我最先想到的是他母亲的名字当中含有一个“文”字,我索性直接了当在“文”下面加了两条腿,就是个“齐”字,意即母亲生他不容易,将来是要孝敬他母亲的。当然其中也寄托着我对他要见贤思齐和修身齐家的希望,希望他向德才兼备的人看齐,多学一些做人的道理,虽不能入圣超凡,也可修身齐家做一个好人。后来,我总觉得或许有一天他会嫌弃这个名字。十八岁成人那年,我征求他是否有改名的意愿,他说叫惯了不用再改,改了反而会别扭。他又说,将来根据职业需要也许会取个艺名。我发现,这与他的想法一致,因为那段时间周末放学回家,他总是滔滔不绝地向我们讲一些他学到的电影知识,以及他对某一部电影拍摄的不同看法,似乎有些着魔。他说他想做一名导演,要报考北京电影学院。他母亲觉得这是个很危险的信号,报考北影导演系哪里是件容易的事情啊?其险况,已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而是在独木桥上跳芭蕾舞。报考导演专业,文化考齐齐没有大问题,但专业考对齐齐而言基本上是一张白纸,这些专业知识得去北漂个几年学习才行。于是,关于高考志愿问题,我们召开了一个非常严肃的家庭会议。他母亲详细分析了报考导演专业的可行性,明确告诉齐齐,导演专业属于艺术门类,要有前期准备,眼下已经到了高三冲刺阶段,时间上来不及,目标很难实现,不能心血来潮,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改变志愿,这是要耽误前程的。通过悉心引导,最终齐齐同意了他母亲提出的折中方案:现阶段如期完成高考,待考上后再申请休学,去为自己的梦想拼搏一把。事实上我明白他母亲的真实意思,因为他母亲和我学的都是文科,他母亲是想让他搞自然科学,希望他学一门有发展前景、能一技傍身的专业,比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我赞成他母亲的观点,我们希望他成为一个拥有专业知识和高尚情操的人。现在回过头去看,电影也许成为齐齐一个永远未能圆梦的爱好,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经历的丰富,当他越了解自己的个性和需要,我相信他越不会被外界所影响,当初以为过不去的事情,其实全是擦伤。有一晚,我和他一起看吕克?贝松执导的《第五元素》,并说好看后各写一篇影评,第二天,我还没有动笔,他却连夜写好给我看了。真心讲,他的思路比我要活跃,文章散发出的鲜活与灵动令我始料不及,文笔也不错。我曾对他母亲调侃道:也许我们扼杀了第二个张艺谋。去大学报到的路上,我对他说:从今以后算是真正离家独立生活了,一个人闯荡社会,无论荣辱还是顺逆,你都要经得起;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要实现的价值,要相信,但凡热爱和坚持终有所成。我希望他的路走得踏实稳健一点,别轻易向生活低头,因为我曾把他举过头顶!我始终认为,他的路还得靠他自己去走,我说过,这是一个不缺钙的孩子。
齐齐周岁生日的那一天,我们在他奶奶家里,也按照习俗玩了一次抓周游戏。当时我在八仙桌上摆放了十多样东西,其中有一只计算器,让他自己来选择。
他选择了计算器。
他三次都选择了计算器。
年4月10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wenchuangpm.com/jqxg/7113.html